潘中婷:医生不只看到“病”,更要看到“人”

时间:2023-11-21 00:48:26      来源:人民网      阅读量:10100   

采访潘中婷医生时她刚做完一台近视手术。

潘中婷:医生不只看到“病”,更要看到“人”

出生在中国台湾的80后潘中婷,在北京读书、工作已经20年了,现为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专长是屈光手术、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防控等,出门诊、做手术是她的工作常态。“近视手术如果患者配合得好的话,1个小时可以做8-10例。”潘中婷说,现在她每周有4个手术日,1个月大约完成60-70例手术。

作为眼科医生,潘中婷似乎很喜欢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颜色。翻看她的朋友圈,除了与工作相关的内容外,潘中婷“晒”得最多的是自然界中“几株不知名的小花”,或是自己种植的几盆植物。

选择学医,对潘中婷来说似乎是一件必然的事。

潘中婷的父亲也是学医的。从很小的时候起,潘中婷就经常看到爸爸跟患者交流,父亲在闲暇时间也很少休闲娱乐,经常看书、钻研业务。“爸爸是以工作为乐的,他从小就跟我和弟弟说,将来一定要有一技之长,并能用一技之长帮助人。”潘中婷说,“后来我跟弟弟都学了医。”

如果说潘中婷从医是一种必然的话,那么到大陆求学工作则稍有些偶然。

高中毕业,潘中婷进入了台湾中国医药大学药学系学习。当时,潘中婷父亲一位朋友的孩子申请到了北京大学医学部读书的机会,放假返回台湾时,向潘中婷讲述了在北京念书的见闻。

这次讲述在潘中婷眼前打开了另一扇窗。跃跃欲试的她也想到北京去开阔视野。

家人十分支持她的选择。

“我非常幸运。”潘中婷说,2003年,她顺利地被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系录取,从2008年开始专攻眼科,并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北京,我得到了很多同学、老师以及前辈的帮助,他们毫不吝惜地教我很多技术,我想,最直接的回馈就是留下工作。”潘中婷说。

毕业之后,潘中婷成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一名医生。

而留在北京让潘中婷也收获颇多。

“每次开国际会议,都能发现我们掌握的知识和医疗技术都是跟国际接轨的,”潘中婷说,而且在北京能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更多病例,“这样,我积累的经验就更多,手术操作会更熟练,技术精进得就会更快。”

随着医术越来越娴熟,潘中婷越来越感到医生给病人的治疗不仅仅是开药、做手术,“好的医治者,不只看到‘病’,更要看到‘人’。”潘中婷说,要关注人的心灵,因此,病人找她做手术,她首先要耐心地跟病人聊一聊,虽然都是做手术“摘掉眼镜”,但是背后的故事不一样:有人是为了升学或者择业,有人是想考军校,有人是为了运动更方便,还有人是为了“终身大事”——“拍婚纱照时更好看”“为了去提亲”。

从关注“病”到关注“人”,潘中婷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到科普和防控上,特别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很多家长近视防控知识掌握的比较少,如果有家长到眼科来就诊,我就会给他们科普。”潘中婷说,利用就诊时间进行科普,受众还是太有限了,她在一家互联网平台上建立了直播间,每周一次线上科普,同时也把录制好的科普视频放在其他平台上,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掌握近视防控的知识。

“很高兴,我不仅像爸爸所说的掌握了一技之长,还能用这一技之长帮助更多的人。”潘中婷说,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份快乐和收获,正如她在朋友圈写的那样:“患者恢复健康时的喜悦,是医生获得最好的回馈。满足、感动、幸福,是难以言喻的。”

弟弟也跟随潘中婷的脚步到大陆求学,现在在无锡一家医院工作。

姐弟俩都在大陆工作,北京、无锡也成了一家四口经常团聚的地方。

现在,潘中婷已经不会像初到北京“第一次看到雪人”“第一次登上长城”时那么兴奋,北京的冬天也不会让她觉得那么冷了。

每一天遇到的人、每一天经历的事慢慢累积,让潘中婷融入这座城市,北京在潘中婷心中变得越来越温暖,是那种家所特有的温暖。

“我已经走过的人生中,有一半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潘中婷说。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