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山城何以“药济天下”

时间:2023-11-27 16:59:41      来源:中国经济网      阅读量:18924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是我国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大医精诚,药济天下,致广大而尽精微,正是吉林省通化市在这一命题下,做精资源、做长链条、做强创新的逻辑主线。

东北山城何以“药济天下”

长白山腹地,鸭绿江之畔,得天独厚的生态区位,赋予了通化发展中医药的先天沃土,促其以此为基擦亮“中国中药之乡”“中国医药城”等金字名片。11月25日至26日,第九届中医药发展与科学大会在通化召开。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商中医药发展传承大业的同时,也在聚焦这座东北山城“药济天下”背后的生动实践。

承“天然大药库” 做精道地药材

药材好,药才好。

地处吉林省东南部的通化,坐拥“中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的长白山。这里有着丰富的优质药材资源,已查明药物资源1133种——人参、五味子、细辛、天麻等20余种道地药材分布广泛,品质上乘。

小雪节气过后,位于通化市通化县的国家红松储备林,皑皑白雪中孕育着勃勃生机。“我们在红松林间套种中药材,仿野生种植,不多加人工干涉。”通化县森通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史俊清介绍,这种方式不仅能长出好药材,还能育出好种子。

野生中药材虽品质卓越,却面临产量不稳定的制约。在自然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稳定地获取高品质的中药材,是中医药产业需攻克的重要一关。“将本地中药材播种或移植到本地的林下。除了种植外再没有人工干预,让中药材回归‘野生’和‘天然’。”通化市医药和食品产业服务中心主任丁全刚说。

早在20世纪80年代,通化市园艺研究所就已开始长白山药用植物研究,在中药材繁育技术研究、新品种选育研究、病虫草害防治研究、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持续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并取得突破。“随着面积越来越大,效果也在不断显现。”史俊清介绍,套种模式在通化县已经推广至1万亩,其间栽种了十几个中药品种。

技术保障,科学支撑,让通化得以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和中药材标准化体系建设,为生产安全、有效、可控的优质中药材保驾护航。在这一过程中,还形成了从大企业到小农户全链条精耕优质药材的体系。

在通化县英额布镇山头村,孙茂军种植人参已有30多年。他自2010年开始尝试在非林地栽参,现已形成规模化种植,基本实现了订单式销售。为了种出高品质的人参,他在种参前两年就开始培养土地。“这样的标准化种植,既保证人参品质和产量又保护生态。”他说。

这是近年来通化主动融入吉林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缩影。全面推进人参标准化种植,为当地人参产业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除人参外,五味子、天麻、淫羊藿、穿山龙等中小药材的科学种植也在当地不断优化、推广。目前,通化非林地中小药材种植面积6.5万亩,林地中小药材种植面积3.6万亩,预计2023年末可实现总产量超4万吨。

秉“中国医药城” 做长产业链条

高品质药材的稳定供应,使得中医药产品得以通过精深加工实现“七十二变”,产业链条不断延长。

通化作为全国首个“中国医药城”,开发中医药产品的技术底蕴自有其道。当地现有中药制药生产企业59户,持有2272个药号,占全国总量的4%,在国内名列前茅。在一批“头雁”企业带动下,这座东北山城的医药健康新品种还在不断涌现。

通化市科学技术局三级调研员李红军介绍,通化目前有7户医药企业开展14个古代经典名方研制开发项目;20个在研的配方颗粒项目有序进行;万通集团的“甘芍胶囊”、吉通药业的“贝芪益肺片”、通药制药的“败毒散颗粒”等5个中药新药品种正在研发中;“万通筋骨片”、华夏药业的“苦碟子注射液”等12户企业的6个品种,已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00个疗效独特中药品种。

以扎实的医药产业为根基,通化的中医药产品正以新形态撬动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其中,“百草之王”人参在通化的深度转化最为典型。

走进位于鸭绿江畔的集安市益盛汉参产业园,可以看到人参的根、茎、叶、花、果都有对应的深加工产品,通过片、膏、粉、剂等多元形式呈现。“让人参走进千家万户,既要让人们知道怎么吃、吃多少,也要方便携带、食用,这些都已经通过技术手段开发解决了。”园区总监曲建军说。

从消费者需求出发,适配相应产业链,让企业与市场双赢。益盛仅在人参保健食品的味道开发上,就出品了适合老年人口味的人参苦后回甘的原味产品;适合青少年口味的,以蓝莓搭配突出甜润;适合女性口味的,还有红参石榴汁等饮品……

“人参要摆脱作为初级农产品销售的困境,只有通过精深加工,把它变成便于百姓使用的产品,才能做大做强。”益盛药业董事长张益胜说。

在通化,人参不仅根、茎、叶、花、果都被开发出国药准字号产品,还被加工成保健品、化妆品、生物制品等5大系列800多种产品,满足大众消费需求。

从沉浸式体验上山采参,到品尝一桌丰富的“人参宴”,游客能够打卡的“参旅融合”项目不断丰富。这也促进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对上游产业的发展形成反哺。

谋“千亿级核心” 做强创新支撑

“第九届中医药发展与科学大会在通化市举办,为我们同与会专家学者建立联系提供了契机,为谋划中医药产业发展带来重要的外脑智慧。”丁全刚说。

助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东北山城从来都是不遗余力。“政策不翻烧饼,历届班子接力”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自1995年正式确定实施医药城建设发展战略以来,通化都牢牢笃定医药主轴接续推进,为“药济天下”的发展与布局形成政策保障。

通化虽地处山区,但并不妨碍其成为中国医药领域科技创新的高地。目前,通化已建有省级以上科创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中试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33个,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陈凯先等24位医药领域权威专家组建“通化市医药健康产业高端智库”。

“张伯礼院士工作站”“全国医药健康技术转移服务云平台”和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医药学院等8家高校的技术转移分中心等也相继落成。通化还与多个高校院所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高层互访、科技巡诊、互派干部挂职和人才培养等校企合作工作机制,推动金马、万通等20多家医药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在此机制保障下,“中药大品种清肺抑火片技术升级与产业化项目”“壮骨伸筋胶囊生产工艺改进变更研究”等40余项中药领域科技成果在通化落地转化。在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下,通化扛起“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的“千亿级制造核心”重任的底气越来越足。

创新服务意识,优化营商环境,早已成为通化各级政府的共识。为更好推动医药企业的发展,通化市工信部门为企业设立专班,与企业共同研究建立MAH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制度建立后,企业可自行或者委托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生产药品,也可为其他授权企业生产药品。

“这让一些成熟产品的产量显著提升,满足市场的需求。”吉林万通药业副总裁陈亚双说,各部门主动上门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的效率更高,让企业专心致志谋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在中医药领域,通化已有独家品种137个,中药保护品种10个,自主研发品种39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32个。对多种道地中小药材的开发持续深入,促进各领域资源形成合力,增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信心。

通化市委书记孙简介绍:“未来,通化将在壮大产业规模上持续用力,全面启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暨冲刺千亿级经营规模三年行动;在加快成果转化上精准发力,借助院士专家等高端智力,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和药品研发;在促进中医传承上集聚合力,抓好中医药人才培养,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奋力开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