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医药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

时间:2024-04-01 23:17:53      来源:中国经济网      阅读量:8363   

“率先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于获得新一轮发展战略主动权意义重大。”3月30日,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办的第二届大运河医学论坛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乔杰在作主旨报告时强调,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目前,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世界发达国家均围绕生物医药产业进行了全链条布局。“十四五”阶段,生物医药产业提升到国家优先产业的战略高度。北京市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皓在会上表示,在新一轮科技变革中,生物医药产业是科技含量最高、创新最密集、投资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

与此同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许多挑战。我国生物医药供应链能力建设尚处起步期,生物医药领域面临原材料、试剂耗材、科研仪器设备国产供应门类品种少、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对高成本的进口供应仍呈现较高依赖。

从精准性方面来看,基于中国人群的精准医学大型队列、临床研究和数据平台建设仍处起步阶段。乔杰介绍,我国百万人以上的自然人群队列和出生队列及其生物样本库的建设已初见成效,但在持续性投入、质量控制、数据共享、配套制度保障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我国药品审批类别和周期还有进一步调整和改革的空间,需要突破审批周期长的困境。创新药企业在研发支出投入、患者医药费用与医保基金方面也面临压力。

乔杰认为,应从技术、理论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三个要素入手,催生新质生产力在医药健康领域形成。

技术、理论的革命性突破将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变革性发展。乔杰介绍了北京大学医学部近年来引领实现的“从0到1”突破:世界首例化学重编程技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取得成功,我国自主研制出首个核医学1类创新药99mTc-3PRGD2。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樊春海提到“核酸框架”这一理念带来的临床研究新突破。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和平透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将于今年10月验收,届时将服务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

而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关键在于分析和聚焦国家医药领域战略与需求,进而促进学校、医院、企业、个人等有机融合。对此,乔杰表示,一方面要用好项目,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牵头国家科技规划项目。另一方面要针对性配置资源,精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同时,还需加强国际交流,推进医药领域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并全面融入国际标准。

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也尤为重要。乔杰认为,在生物医药产业,各个创新主体内部都包含创新链、发展链和产业链布局,应横向形成合力,同时组合形成整体创新链条,这需要教育、科技、人才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不断疏通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堵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福也表示:“中国解决‘卡脖子’问题要靠科技自立自强,解决‘捆手脚’问题要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